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天下盆景數揚州
“揚派盆景藝術形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享譽于現代。它得益于揚州文化,又將自身融入揚州文化之中,成為一門怪異的文雅藝術。”據中國盆景藝術大師趙慶泉介紹,揚派盆景融“詩、書、畫、技”為一體,堪稱中國盆景藝術代表作。“井井有條、嚴整平穩”的氣概和“一寸三彎”的剪扎身手是揚派盆景較顯著的特征。現在,揚派盆景已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公示名單。
曲高和者寡
揚派盆景剪扎身手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了傳承和弘揚,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生長,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重要為創作周期長,難以組織商品化生產,現代審美情趣的變化使得揚派盆景創作的空間變小,以及傳承難題等。
南京盆景研究會秘書長潘煜龍告訴記者,傳統的揚派樹木盆景以“棕絲精扎細剪”為核心身手,特別考究功力深厚和自幼培植,一般要經過多年的加工培育才能成型。由于精工細雕,投入多,數目有限,成本較高,價格相應也高,一盆揚派盆景動輒上萬元,長久以來,揚派盆景往往只能供奉在展覽館、博物館中,很難走入尋常國民家。
揚派盆景盼出深閨
揚派盆景怎樣才能形成一種產業,來滿足普通住民的需求?
據市盆景園的有關負責人介紹,揚派盆景要形成產業,有幾個必備的條件:一是豐富植物品種,突破傳統制作揚派盆景“松、柏、榆、楊”的框框,引進培育適宜盆景制作的植物品種,如五針松、羅漢松、枷羅木、紅楓、銀杏、真柏、款項松等。二要有較大規模的植物培育基地,結合先進的種植技術,走工廠化生長之路;三要培育一定數目高素質的從事盆景制作的隊伍。
“更為重要的是在保持揚派盆景的‘云片’和‘井井有條’特色的基礎上,改變揚派盆景以扎為主、以剪為輔的技法,將其簡化為以剪為主、扎為輔,變棕扎為棕扎與鉛絲纏繞相結合,走盆景制作簡化、快速造型之路。
揚派盆景較重要的是吸收市場理念,在完整地保護、傳承好傳統的基礎上舉行創新,創作一些既相符現代審美情趣和市場需求,同時又不失揚州地方文化特色的新作。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nt-geron.com/info/150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