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現代玫瑰的根在廣州花地,廣州月季還曾讓英法戰爭停火!本報關于古老月季從花地起航的報道(詳見本報4月9日AII1版)引起各界關注,這些作為“友好使者”遠赴歐洲的古老月季,將要“衣錦回籍”。醉觀公園決議在園內建“花地苗圃遺址”紀念園。來自意大利的前天下月季協會會長、玫瑰研究專家海格(Helga Brichet)慕名來到花地醉觀公園,為歐洲玫瑰探尋“中國根”。
經營/劉暢 文/記者鐘達文
圖/記者駱昌威 實習生胡國球
到花地如在夢中
遺憾不見內陸月季
“我以前都只是在書中讀到Fa Tee(花地),在這里我卻能聞到它、觸摸它,這種感受太巧妙了,就像做夢一樣。”年近六旬的海格到達醉觀公園后,對園內的一花一草都顯示出濃郁的興趣。
當海格女士來到一棵兩米多高的月季樹前時,她興奮地說,“這樣的樹在意大利可能就是無價的,由于在花卉市場上你找不到這么高這么漂亮的變色月季。”原來這棵“變色月季”會隨著生長期的變化,由白色漸變為粉紅,較后釀成大紅。“即便只有1米高,在意大利能賣到100歐元以上。”
不外,海格也有感受遺憾的地方。她以為,醉觀公園內栽植了太多的外洋植物,而中國傳統品種反而比較少,“在許多歐洲國家,即即是私人花園,也對栽植外來樹種有非常嚴格的限制。廣州特別是花地這樣具有深厚園藝歷史的地方,就更應該多栽植內陸品種了。”
將建苗圃遺址紀念園
內陸月季需從外洋引進
讓人欣慰的是,歐洲和中國的花卉交流,還可能會讓蜚聲歐洲園藝史的“廣州傳統月季”在不久將來“衣錦回籍”。
醉觀公園管理處主任曾雪宏告訴記者,由于本報報道的推動,醉觀公園已決議在園內開拓“花地苗圃遺址”紀念園。該紀念園占地約數百平方米,建設部門已批準立項,整個工程將于下個月動工,一個月就能完成。
紀念園內還會直立自然黃蠟石碑刻,用文字紀錄廣州月季以及花地種花的繁盛歷史。屆時,無論是廣州市民,照樣來自四周八方的亞運會客人,都能在醉觀公園內一睹“廣州傳統月季”的風貌了。
海格建議,紀念園應盡管尋找純種的“廣州月季”舉行栽種,讓花地月季能夠真正“回家”。但這些純種的“廣州月季”到哪能找到呢?“兩種文化的交流可以把廣州月季帶回家。”海格自信地說。
原來海格在意大利的花園里就栽植著一些純種的“廣州月季”。她就地準許,可以把這些珍貴的品種交由醉觀公園栽植。
中國月季協會深圳市月季中心主任王輝也立刻表示,深圳市人民公園內現有兩三株珍貴的傳統月季花種,他們愿無償贈予部門花種。
亞運是宣傳“花城”好時機
本報此前報道中提到的“綠道網建設和醉觀園相結合”的建議也有了希望。
醉觀公園內的一些舊客棧將被改建為綠道網“驛站”,為游客提供自行車租賃、旅途休息等服務。現在,“驛站”的建設正在招投標,預計亞運開幕前完工。
荔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原主任胡文中說,“花元素”在芳村的產業化非常樂成,但“花文化”的傳播尚有很大提高空間。海格女士建議,亞運是宣傳廣州“花城”形象的大好時機,“熱愛運動的人也會熱愛大自然,廣州豐富的花卉對他們來說一定有極大的吸引力。”
花卉曾是
中歐文化交流重要載體
荔灣博物館副館長駱嫻靜聯系本報記者,興奮地表示荔灣博物館內有不少文史資料也能證實芳村花地養花之盛。駱嫻靜向記者和海格女士展示了這些資料。
“粵中有四市,花市在廣州之南,有花地以賣花為業者數十家,市花于城,與合浦之珠、羅浮之藥、東莞之香稱四市。”這是乾隆年間所修的《番禺縣志》的紀錄。據駱嫻靜介紹,他們還曾經在花地發現了一塊“花地花墟碑志”,這塊光緒24年的石碑證實芳村的花卉市場至少有數百年歷史。
老西關可能都知道,在荔灣湖邊上有一座文塔,門牌號碼是龍津西路104號,但這里也是花地鮮花商業繁榮見證,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已經退休多年的荔灣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原主任胡文中副研究員告訴記者,文塔所在地曾是南漢王的“花塢”,即專門運送花卉的碼頭,四周曾發現的一塊“古之花塢”石匾,以及“祀崇花塢樂平康”石刻對聯的上聯。
海格說,18世紀、19世紀的歐洲人在從廣州買走花種時,也會帶來一些作為禮物或植物,以西洋產的果樹為主。而遠洋航船上基本都市配備花匠,專門賣力在往返遠航中照顧這些珍貴的花卉。“這也是中歐文化交流的重要部門。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nt-geron.com/news/9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