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山茶花是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作為山茶花的起源中心和分布中心,國內豐富的種質資本,為山茶花產業生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的不停生長,茶花產業也逐步繁榮,特別是金華“國際茶花大會”以后,國內山茶花產業步入了商品化快速生長的階段,栽植面積約為33萬畝,從業人員13.5萬人。產業結構向地區化集聚,出現塊狀集聚生長態勢。現在,國內茶花重要分布在浙江、云南、福建、江蘇、江西等省,其中浙江金華以嫁接茶花及栽植國內外品種為主。金華僅城區就有10萬多茶花花農,栽植面積5萬多畝,年產茶花80多萬盆,培植小苗300多萬株,年產值10億多元,茶花產業化生甜頭于天下領先職位。
總而言之,山茶花產業生長照樣呈向上生長趨勢。但在當下,山茶花產業生長同樣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淺析如下:
一、山茶花產業問題現狀淺析
1、山茶花品名雜亂
茶花生發生長很快,茶花基地、苗圃應運而生。南茶北運,茶花栽植地區險些普及天下各地,茶花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重要觀賞花卉。茶花生產者和興趣者爭相選購各種名種茶花,以求提高茶花的觀賞價值,但茶花在品種命名上還普遍存在著“同花異名”和“異花同名”的雜亂現象。如明代《花鏡》中早已紀錄的傳統名種‘賽宮粉’,至今浙江叫‘雨春’,上海叫‘小桃紅’,四川叫‘瑪瑙’,廣東叫‘廣東粉’,連云港叫‘粉蝶’,統一種花有6個名稱。金華把‘十八學士’叫‘小五寶’,把‘嫦娥彩’叫‘大五寶’;臺灣把‘三學士’叫‘三合會’,現實上它們都是由‘十八學士’、‘三學士’演化、芽變而成,并由其派生出數十個品種。一個十八學士’品種,命名這么龐大,行家也紛歧定會識別得了,普通養花人如何能搞清晰。
2、種質資本保護和研究相對滯后
我國是茶花的原產地,物種資本十分豐富,但茶花種質資本保護研究和品種選育還相當落伍。我國登錄的茶花新品種僅幾十個,而在美國每年都有幾百個茶花新品種問世。現國際茶花協會登錄的品種達3萬多個。反觀我國山茶品種僅300多個,云南山茶140多個,差距何等之大。我國擁有不少優良茶花傳統品種和新品種,但與美國、日本、新西蘭等茶花育種發達國家相比,茶花育種程度還相當落伍。
3、科技含量不高,專業技術人員缺乏
茶花種植基質的輕質化和無土化、茶花的矮化處理、樹冠造型、盆景藝術化既是產業生長的主導偏向,也是現在種植管理中需要重點攻關的領域。茶花產業上規模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員的參加,不能單靠一些花農盲目跟風、栽植。
4、市場機制有待完善
茶花業存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茶花市場培育不夠成熟。我國茶花業還處于市場發育的初期階段,茶花還沒有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生產、科研、銷售、消費,以及配套設施和服務還不夠完善。因此,茶花生產者應捉住時機,適應市場變化,積極從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生長,實現多種渠道的機動經營方式。
5、管理系統不健全
種苗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需要專業部門加強服務管理。現在,行業管理部門裝備缺乏,嚴重制約著相關服務工作的開展,專業技術服務渠道不暢,信息服務缺乏系統性,銷售渠道不夠通暢等問題愈加突出。另外,國家和各省區在種苗配套律例的制訂上落伍于產業生長,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無法滿足種苗管理工作的需要,也造成行業管理比較微弱。
二、山茶花產業生長對策
茶花業生長的基本出路在于加速其產業化歷程,向商品化、專業化、規模化變化,通過產業集聚最終實現現代化。而茶花產業化應堅持質量效益型生長戰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壯大的科技支持系統為條件,以茶花企業為龍頭,通過多層次、多環節、多元化的優化組合和城鄉、產銷、產學研等慎密互助,最終到達地區化結構、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目的。詳細來說,應采取以下對策。
1、強化政策扶持,夯實生長后勁
茶花產業生長應該由數目型增進變化為質量效益型增進,實現優質高效,不停加大政府扶持和資金投放力度。首先要有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制訂出扶持茶花產業生長的有關政策措施,有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和資金來源,有激勵茶花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實力和動力。政府部門可以加大公益性投資,如茶花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扶持一批茶花龍頭企業,施展動員效應,夯實茶花產業生長后勁,提高茶花產業化程度。其次對茶花龍頭企業或茶農在融資上給予支持,可以通過成立茶花產品與資本市場的聯系,運用資本市場的籌資成果和風險機制,推動產業迅速擴張。
12 下一頁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nt-geron.com/news/12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