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芍藥別名百芍、殿春、將離,屬毛茛科芍藥屬多年生宿根草本,為我國傳統名花,古代就有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的說法。其在城市園林綠地中應用較廣,在公園、陌頭綠地及住宅、機關廠礦中都有栽植,也是理想的鮮切花花材,且芍藥根的成果與作用:可作中藥材“赤芍”或“白芍”。芍藥適應性強,在我國大部門地區都可栽種,具有廣漠的市場前景。
1.形態特征
芍藥特征為肉質根,莖叢生,高60cm—120cm,無毛,二回三出羽狀復葉,小葉通常三深裂。花莖10cm~20cm,花朵碩大,有芬芳,花生枝頂或生于葉腋,花期4月—5月,單朵花期5天—7天,其中單瓣花開放時間短些,重瓣花開放時間長些,群體花期約25天,果期8月—9月,依地區及品種不同而稍有不同。
2.生態習性
芍藥生長習性:芍藥性耐寒,在我國北方可露地種植過冬。夏天喜涼爽天氣,栽植于陽光足夠的地方。如栽植于陰處,雖亦開花,但生長不良。土壤以土層深厚、松散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為好,鹽堿地和低洼地不宜種植芍藥。喜肥,以含豐富有機質的肥較佳。
3.種植技術
分株多用在藥用芍藥的繁殖上,即將母株挖出后,去掉附土并將下部根系所有剪掉,僅留根頸部門(俗稱疙瘩頭),用利刃順其勢切開,分成幾個子根頸塊,每一塊的根頸需帶3個—5個芽,切口處可用硫黃粉涂抹以消鴆殺菌,然后栽植。此法能促進根頸部多萌生新根,而且新根生長均勻,可以提高根皮產量和質量。
芍藥根粗大、肉質,蘊藏有豐富的養分。表皮上有許多不定芽,因此也可以用來扦插繁殖。常在秋季結合分株時將剪除的根做扦插質料,但需選擇粗壯(直徑2cm以上)、最新的根,剪截成15cm~20cm長的小段,平埋在平整的沙床內或豎直放在25cm深的溝內,覆土壓實。為防寒防旱,可在封土上覆蓋地膜或加塑料拱棚,保持土壤濕潤。第二年春天逐漸去除覆蓋物,以利幼芽出土,秋季便可移栽。外洋芍藥種植者也用此法繁殖。
芍藥除莖頂形成頂花蕾外,還經常在上部幾個葉腋中形成側花蕾。為使頂花蕾生長發育良好、開花碩大,應當剝掉這些側花蕾,以使養分集中供應。剝除側花蕾宜在晴天舉行,不宜陰雨天剝除,以免傷口感染病菌。但有些品種的側花蕾很容易開花,同時也不太影響項蕾的生長,適當保留還可以延伸觀賞期,如‘豪富貴’、‘藍天飄香’、‘胭脂點玉’、‘五花龍玉’等。
芍藥地上莖開花后于初冬前枯死,應從地表剪掉,集中銷毀以防病菌傳播。在嚴寒地區,應對株叢培土防寒保墑。
4.一般管理
春季嫩芽出土前需扒去培土,根據墑情適當澆水,并中耕除草以促進生長;芍藥喜肥性強,在現蕾期、孕芽期需實時追施磷、鉀肥或澆灌肥水,霜降后再施1次含氮、磷、鉀的有機肥做冬肥。芍藥是肉質根,不耐澇,但過于干燥也會生長不良,在7、8月氣溫高、空氣干燥時注重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但不外澇:花謝后實時剪除殘花,以防止結種消耗養分,冬季地上部門所有枯死后齊地剪掉地上枯枝。
5.病蟲害防治
芍藥的重要病害是芍藥葉斑病,也叫黑斑病,其癥狀是首先在葉片上出現黑褐色的小黑點,進而擴大成輪紋狀,導致葉片枯死。防治方式應在展葉后實時噴1遍25%多菌靈600倍~800倍液,以后每15天噴1次,連噴5次。
危害芍藥的害蟲有蠐螬、蚜蟲和葉螨。蠐螬可用1%敵百蟲澆灌,蚜蟲可用40%樂果或氧化樂果1000倍—1500倍液噴霧,葉螨可用20%三氯殺螨醇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40%三氯殺螨醇乳劑2000倍液防治。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nt-geron.com/info/163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