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中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花卉業愈來愈顯示其壯大的生命力。
外洋如南北美洲及澳大利亞等地區的農業栽植面積大,大宗農產品如小麥、大米等已實現機械化耕作,品質好,成本低,富有競爭優勢。作為對策,我國應進一步尋求高附加值、創匯型的栽植業。花卉業屬于勞動麋集型產業,解決品種改良、貯存、運輸等環節的問題,市場前景非常可觀。
天下花卉生產面積已達14.75萬公頃(包羅花卉及苗木等所有相關行業,而國際上花卉業與苗圃業等是脫離統計的,如荷蘭生產面積8000公頃僅指切花、盆花和觀葉植物),銷售額160億元,鮮切花產量達38億枝(2021年天下鮮切花產量僅2.2億枝),銷售額24億元;盆栽植物8.1億盆,銷售額52.5億元;觀賞苗木18億株,銷售額65億元;出口創匯2.8億美元。
中國幅源遼闊,天氣地跨三帶,是天下公認的‘花卉寶庫’。因此無論從我國豐富的物種多樣性,照樣從市場的廣漠前景分解,花卉產業必將成為新興的“效益農業”之一。聞名花卉專家、中科院院士陳俊愉教授提出,中國要從被動孝順的“天下園林之母”,積極轉釀成主動向國內外奉獻中華名花的“全球花卉王國”,“21世紀中國必將成為天下花卉強國”。
中國現在的花卉生產力程度仍十分低下,均勻每公頃產值為11萬元(約合1.34萬美元),單元面積產值僅僅是荷蘭的10.36%。花卉栽植中普遍存在品種單一化,檔次、質量低,各地生產基地低程度重復建設,設施化程度低,經濟效益差等問題,市場上往往出現生產旺季產品滯銷,冬、春節日消費旺季缺貨的現象。為迅速脫節簡單的農事化操作模式,向集約化、現代化生產過渡,取得花卉業應有的經濟效益,結合分解國內鮮切花生產和市場現狀和生長對策,可見以下趨勢:
1、品種結構向高等化生長,價格日趨合理
近年來大量引進并生產優新品種,鮮切花如非洲菊、鶴望蘭、百合、郁金香、鳶尾、熱帶蘭、高等切葉等;盆花如鳳梨類、一品紅、安祖花、蝴蝶蘭、大花蕙蘭等,品種逐漸高等化,花色則多樣、淡雅。花卉市場的價格穩中有降,尤以香石竹、月季等大宗鮮切花產品的降幅較大(應視為合理性的降價),劃分達30%和50%。
2、 產業化地區性分工,花卉流通形成大市場
從國內花卉的生產名目和中遠期生長趨勢來看,鮮切花生產將以云南、廣東、上海、北京、四川、河北為主;浙江、江蘇等地的綠化苗木在國內占有重要份額;盆花則各處開花,并涌現一批地方優勢名品,如江蘇華盛的杜鵑、天津的仙客來、廣東的蘭花、福建的多肉植物等。現在,昆明、上海是香石竹、月季和滿天星等的主產地,云南省鮮花栽植面積就已生長到2.4萬畝,鮮切花產量達22億枝;廣東則利用其天氣優勢大量生產冬季的月季、菊花、唐菖蒲及高等的紅掌、百合等,成為國內較大的冬春鮮花集散地。隨著采后低溫流通和遠距離運輸業的迅速生長,這些地區的優勢加倍顯著,一定出現大生產、大市場的名目。
3、 重視優質種苗、種球基地的建設
上海市花卉良種試驗場投資1200萬元建起80畝種苗養殖基地,年生產香石竹種苗500萬株;云南省農科院花卉研究中心生產的花卉種苗包羅香石竹、滿天星、非洲菊和彩色馬蹄蓮等10余個種類100多個品種,年銷售種苗1200萬株;遼寧、浙江、甘肅等省利用冷涼地天氣或山地天氣資本,采取公司加農戶的形式,發動農民繁育種球及育苗等,取得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一批新興的國家級花卉產業化基地,均起點高、規模大,集科研、生產、開發于一體,提高了優質種苗、種球生產的國產化供應能力。
4、 科技程度不停提高,科技種花深入人心
從農業的科技孝順率看,發達國家一般在80%以上,而我國低于50%,花卉業更是依賴科技提高的農業產業。“九五”期間,我國的花卉科技人員,經不懈積極,在野生花卉資本的開發與利用新品種的選育、引進;傳統名花的商品化研究、推廣;保護地、現代化溫室的應用和改善;觀賞植物的無土種植、化學控制、生物技術、無毒種苗繁育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十五”設計中又將加強育種和新品種的引進、成立低溫流通的綜合保鮮系統、工廠化育苗及設施種植技術、無土種植技術研究等列為重要內容。
5、成立起天下性網絡的流通系統
國內的鮮花流通網絡已開端形成。天下花卉市場1200多個,昆明、廣州、北京、上海、福州、成都等重要花卉消費城市,均成立了大型的花卉批發市場,地方性的花卉市場也不停出現。各大、中城市和縣鎮的花店大量涌現,國內花店生長到14000多個。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5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