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曾經,一條路、幾排房,垃圾堆、臭水塘,是不少小鄉村的實景。曾經,露天廁、雞鴨舍,土臺子、柴垛子,是許多農家院的寫照。
自2021年10月啟動優美鄉村建設,蚌埠圍繞鄉村建設、環境整治等六大工程,因地制宜、隨形就勢,宜建則建、宜改則改,推出了一批環境優美、設施配套、產業興旺、群眾認同的優美鄉村。 而隨著首批46個省、市優美鄉村建設重點樹模村通過驗收,第二批20個省級優美鄉村建設中心村全面建成,第三批20個省級優美鄉村中心村建設次第睜開,蚌埠在34.91億元資金注入下,已經樂成地重塑了一個又一個新型鄉村形象,探索出一條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具有皖北特色的優美鄉村建設路徑,讓農村容顏盡改,讓農民的得到感更強,讓淮河兩岸悄悄崛起一股來自鄉村的氣力。【環境美】“盆景”串成“風景”一條條寬闊平整的水泥路,一幢幢犬牙交織的小洋房,一個個設施完好的運動場……初冬時節踏訪蚌埠的農莊村舍,你會驚喜地發現,昔日破敗散亂的鄉村大多悄悄釀成了這種容貌。 鄉村之美,美在山水田園。通過對鄉村治臟、控源、清水、植綠、整地,景村相融、一村一景、各美其美,已經成為蚌埠建設優美鄉村的典型實踐。 五河縣頭鋪鎮八岔村是蚌埠的明星村。在這里,家家戶戶植綠種樹,綠化覆蓋率高達85%,是天下綠化千佳村。無論誰走進這里,都市聽到村民們傳唱著這樣一段民謠——“遠看是林園,近看是果園;鄉村里邊走一走,四處是花園;走進農家坐一坐,群眾笑開顏。” 百里開外的懷遠縣劉樓村,對“水”情有獨鐘。通過對村內塘壩、溝渠疏浚整治,已經形成南從茨淮新河入、北朝芡河排的自然水循環,實現了綠水環村、水凈景美。與此同時,該村結合優美鄉村的道路硬化、飲水凈化、鄉村美化等工程,結束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歷史,實現了“走路不濕鞋、做飯不燒柴、吃水不用抬、垃圾不用埋”。 同樣在懷遠,新城區的何巷村,一排排令人艷羨的別墅群,向人們展示著改天換地的鄉村怡人風貌。這里的村民已經整體過上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水泥路抵家、自來水到戶”的美好日子。而那些從土地流轉中徹底解放出來的村民,生活已經簡單到每天做做飯、睡睡覺、跳舞蹈、接送接送孫子。一些原本在城里才能享受到的公共資本、被貼上“城市人”標簽的生活方式,開始源源不停地向這里延伸和滲透。 曾是采煤塌陷區的固鎮縣任橋鎮協調新村,捉住優美鄉村建設時機,采取易地搬遷、集中安置的模式,建設配套齊全、成果完善、資本集約的鄉村綜合體,行政服務中心、幼兒園、小學、衛生室、便民超市、健身廣場、照明路燈,應有盡有。昔日貧窮落伍的舊鄉村,現在成為大家羨慕的農村新社區。 怡人風景撲面來,優美鄉村畫卷新。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利用節假日,游優美鄉村、賞自然美景、品農家土菜、憶農耕文化,在山水田園之間觸摸鄉愁、感悟鄉情。“農村讓城市更憧憬”的理想,已經悄悄照進了現實。【國民富】“輸血”轉為“造血” 優美鄉村,不應只是“體面”變優美,更應注重“里子”隱藏的致富經,興業富民才是優美鄉村建設持久生長的動力。 在蚌埠建設優美鄉村的實踐中,因村制宜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長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打造出數以百計的市級“一村一品”樹模村。逐漸興旺起來的“花果經濟”、“苗木經濟”,成就了蚌埠“興業富民生活美”的優美鄉村現實—— 禹會區長青鄉宗洼村,依托自有生態資本優勢,結合現代花卉科技產業園、禹王農業等資本,生長現代采摘農業、現代花卉栽植和農家休閑娛樂,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旅行旅游勝地,每年吸引幾萬人到這里踏山、臨水、賞花、觀景。 懷遠縣古城鄉水海村,建有2000畝的休閑植物園、300畝的葡萄采摘園,種有40多種寶貴花木,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往采摘旅行、休閑度假。擁有18家村企的何巷村,圍繞農業產業化做文章,建成780座鋼管單體、連棟日光大棚;建成35畝梨園、28畝桃園,使該村大棚蔬菜、瓜果的年純收入跨越1000萬元。其中巨峰葡萄、奶油草莓、人參胡蘿卜等農產品遠銷上海、南京、合肥等地,為美好鄉村建設插上騰飛的同黨。 五河縣頭鋪鎮八岔村,通過大力生長以銀杏、大棗等為主的庭院經濟,探索出一條依賴庭院經濟、生長果林、養殖,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新路子。梨園400畝、桃園300畝、銀杏育苗200畝、大棚葡萄80畝,銀杏25000棵、黃楊5000棵、名特優小雜果3萬棵、各種花卉2萬棵,都是村民的搖錢樹,讓該村成為天下聞名的綠色小康村。 固鎮縣任橋鎮橋東村是少數民族集中棲身村,回族群眾占86%以上。該村突出伊斯蘭宗教信仰和傳統飲食文化,依托回民自身傳統宰殺技術舉行牛羊肉養殖和營銷,在蚌埠甚至南京牛羊肉市場闖出一片天地,并創出“神之味”、“安娜牛肉”等省內著名品牌。 五河縣四陳村的小麥良種繁育、安淮村的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懷遠縣丁集村的螃蟹養殖、中淝村的苗木管護,固鎮縣徐郢村的草莓采摘、澮南村的設施果蔬……這些特色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發家的“手刺”。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互助社……這些農業經營主體,也成為蚌埠建設美好鄉村的“強音”。 蚌埠市80個省級優美鄉村建設中心村的農民專業互助社已達168家,注冊的成立家庭農場有51個、農業企業18家。2021年,村均整體收入13.39萬元,農村常住住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9元。【民俗好】“要我管”釀成“我要管” 優美鄉村要建設,更要經營與管理。在這一建一管中,健康向上的村風、民俗是基石,是保障。 為了提高農民群眾的參建積極性,蚌埠在優美鄉村成立之初,便在村域范圍內開展了一場以“政府幫我們,我們怎么干”為主題的大討論活動,從“人的建設”的角度教育和指導農民群眾“自己的家園自己建、自己的家園自己管”。 于是,村民們的房前屋后再沒有散亂無章的柴草垛,取而代之的是摒擋得相當整齊的菜園子;村民們再不隨手拋棄垃圾,而是拎著袋子走幾步扔進村頭的垃圾箱里;村民們自覺把村里寓教于樂的“文化墻”當成自家“門面”,敬服有加,從不亂涂亂畫;村民們主動接受“一事一議”,心甘情愿掏腰包參加村子的續建和管護工作……形成了“建設優美家園,村民大家有責”的濃郁情結。 除了農民群眾的自刊行動,蚌埠在優美鄉村建設中,充分挖掘文化的教養成果,通過開展“五好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文明新風樹模戶”、“好婆婆好媳婦”、“優美鄉村優美女性”、“孝老愛親模范”等評選活動,在農村家庭文化內在建設中樹立鄉土文明典型,指導村民創優爭先。通過開展送戲下鄉、送影戲下鄉、組織體育活動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農村文化樂園建設中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鄉村文明程度。 道路兩旁電線桿上懸掛著醒目的公益廣告牌,農家屋墻上寫著積極向上健康的村規民約、文化長廊里圖文并茂地報告著“二十四孝”故事……優美鄉村建設激活了蚌埠源遠流長的鄉土文化,叫醒了古老幽靜的傳統村子,讓越來越多的鄉村重新熱鬧起來,煥發出新活力。 懷遠縣鮑集鎮路圩村將傳承民族民間文化與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有機結合,成立花鼓燈藝術中心,通過老藝人傳幫帶,培育出一批花鼓燈藝術接棒人,每年為群眾演出40多場。五河縣小圩鎮薛集村也自覺成立農民舞蹈隊,不定期舉行廣場舞演出。而那些在城里風靡已久的廣場舞、健身操,也走進了越來越多的鄉村廣場,讓村民們樂在其中,美在心頭。“環境越來越美,日子越來越好,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熱愛現在的生活呢?”李大媽搖動著已經有些發福的身體,臉上笑開了花。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nt-geron.com/info/132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