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自盆景大師胡樂國先生《談“傳統”》一文在《花木盆景》雜志刊出后,盆景理論界的回響很大,最近延續拜讀了相關議論文章,遂想就“傳統”、“規則式”、“繼續傳統”與“創新”作一些詮釋,試圖理清觀點,并就教于識者。
傳統”:中國盆景藝術的傳統應歸屬于東方文化之傳統。東方文化思想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一直由仁和中庸的儒家思想占主導職位,崇尚達觀進取的人生觀和超凡脫俗的處世態度;提倡人和自然融合,把人和自然的關系視為審美關系,這種審美關系常成為各種文化形態團結的紐帶。在藝術顯示上即為風景和情緒融合。由此,愚以為中國盆景藝術的“傳統”所顯示的主體特征應為:崇尚自然和借景抒情。
“規則式”:胡先生稱南通、揚州、蘇州、徽州、四川等地的盆景代表形式為圖案式或規則式盆景,“為民間藝術”,稱不能將文雅的文人盆景去繼續民間藝術傳統。竊以為不妥。云片式盆景作品制作的精致猶如中國工筆畫考究精致一樣,不應由此而稱其為“規則式”。“規則式”的由來應是因仿效者眾而形成的千人一面,亦即統一形式的作品過多。我們不妨反過來思索一下,因何仿效者眾呢?只能說明它為人所共悅。“云片”的清逸嚴謹、“兩彎半”的靈動變化、“三臺六托一頂”的工穩雄壯等等,不也是一種精神境界的顯示么?我們公以為顯示詩情畫意的趙慶泉水旱式盆景和突出個性特征、反映期間風貌的賀淦蓀動勢盆景,也在為越來越多的人所仿效。那么,在不久的將來,他們也將成為“規則式”,也將被劃入“民間藝術”的范圍?至于文雅的文人盆景不能去繼續民間藝術之說,可以看一下中心電視臺春節晚會上的地方戲劇、曲藝雜談,民間藝術不是一樣榮登上了風雅之堂么?而書法上由甲骨文而籀、篆、隸、章草、楷、行、草等書體的衍變正是民間在人們生活中逐步來完成的。藝術不分文雅與庸俗,他來源生活,沒有滋養他的土地,必將自行消亡。只要是顯示出“真、善、美”的作品,就應該是樂成之作。
繼續傳統”:以各地方派別為中國盆景藝術的傳統,固然是不夠全面的。對他們的繼續,應為“繼續傳統技法”,繼續前人積累的豐富經驗,這是我們應義不容辭的責任。至于對地方盆景傳統形式的繼續,應該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正如詩詞有豪邁派和婉約派一樣,如果硬逼著柳永去寫《大江東去》,那才叫強人所難,縱然能行,那么柳永也就不是我們今天所明晰的劉永了。又譬喻交響樂雖然文雅,笛子二胡亦聲自悠揚;西洋油畫雖然精妙,潑墨寫意也使人淋漓酣暢。盆景藝術應與其他姊妹藝術一樣,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創新”:頻頻研究“傳統”與“繼續”,其目的就是為了創新,讓現代盆景人在盆景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一是隨著改造開放后外來文化的不停融入,傳統的思想模式將逐步發生變化,新的創新理念必將出現。二是隨著人們生活程度的提高,盆景隊伍不停壯大,創作者文化素質的不停提高,琴棋字畫、詩詞文章等藝術元素將逐步融入,如音律的悠揚流通、弈者的耐心與穩健、書法繪畫的文字色彩與章法布白、詩詞文章的借景生情與詼諧諷喻等等將充分運用到盆景創作中來,自然會削減匠氣,增添神韻。三是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盆景制作與養護將更趨完善。如在制作歷程中,金屬絲逐步更換了棕絲,電動對象更換了手工對象;病蟲害防治技術不停提高;溫、光、水、肥的科學運用,使盆景作品的生命力更興旺、壽命更長。四是盆景作者的不停探索,顯示形式更趨豐富。如風動式枝法和柏樹絲雕都是很樂成的類型。盆景創新,是作者綜合修養的積累,它有一個漸進的歷程。我們應將較大的精神投入到提高科學技術、豐富顯示形式上來,以敬業的精神,千錘百煉的態度,創作出更多的能千古流芳的佳作。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24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