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根腐病的綜合防治
發布時間:2024-04-29 23:54:28 編輯:
潤博園林 人氣:
淡竹(P.glaucaMcClure)是我國分布普遍、應用普遍的園林綠化竹種。它四季常青,堅韌挺秀,是中國古典氣概園林中不能缺少的組成部門。淡竹根腐病是危害淡竹的常見病害,影響淡竹的生長發育和竹林的觀賞價值,亟待引起園林工作者的關注。
危害
淡竹根腐病常危害多年生淡竹林,病原菌在土壤中累積、傳播、侵染,嚴重時發病率可達90%以上,植株感病后期因根部難以吸收水分、養分而出現大量干枯死亡。該病不僅會引起淡竹退筍和嫩竹枯萎倒折,還會影響淡竹的材質及下年度的出筍量,造成淡竹林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降低。
癥狀
該病害重要發生在淡竹根部,病變后的淡竹主根變為墨玄色,病部發生黃白色或杏黃色菌絲,側根和須根易腐爛,呈玄色或黃褐色;病變后的淡竹干基由綠色變為醬玄色,其上發生白色或杏黃色粉狀物,并密布玄色顆粒狀的子實體;被害竹干由綠色變為黃褐色,有的發生黑褐色或醬紫色不規則塊狀、條狀花紋。
該病病原屬于菌物界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瘤座孢目串珠鐮刀菌(Fusa-riummoniliformeSheld.),其小型分生孢子生于氣生菌絲中,成串,卵形;大型分生孢子星月形或被針形,具長而窄的頂端細胞和帶梗的腳胞,有多個隔膜。
發病紀律
淡竹根腐病是由鐮刀菌引起的土傳病害,多發生在淡竹的根、莖部位,由于這些部位往往濕潤且光照不足,半知菌類的鐮刀屬真菌活動頻仍,一旦侵入淡竹皮層,不久即會引起腐爛,使得根上出現水漬狀褐斑、軟腐,后腐爛脫皮,木質部呈黑褐色,表皮逐漸呈灰白色,并會逐步蔓延,進而擴大到竹的整個皮層,切斷養分及水分的輸導,使頂端嫩葉逐步失水,并自上而下萎蔫干枯,以致引起全株死亡。
淡竹根腐病的病原真菌存活在土壤中的植株殘體上,數年內遇到合適寄主仍有侵染力,凡堿性土壤、濕度大、溫度偏高的環境條件,均有利于該病害的發生蔓延,故對死株及土壤應實時舉行滅菌處理。
防治措施
防治淡竹根腐病,下午是要提高淡竹對該病的抵制能力,加強澆灌、除草、松土、施肥等生產管理措施,并結合藥劑使用采取綜合防治技術。
1.合理澆灌
淡竹根淺,水分蒸發快,生長歷程中需水量較大,因此除冬季外,別的季節都要舉行澆灌,春季要早澆催筍水,出筍后要澆撥節水,夏天要澆行鞭水,立冬前后要洪水漫灌,使水滲透土壤下層。總之,把握“頭水早、末水飽、中水巧”的澆灌原則。
澆灌方式:在水源利便的平地或緩坡地,可開水溝引水澆灌;在園林綠化區可舉行噴灌或使用膠管、塑管引水澆灌。灌水后將表層土壤鋤松為宜,以削減水分蒸發。夏天注重排澇,防止竹林內長時間積水。當久雨不晴、林地積水時,必須實時開溝排水,阻止爛根,以減輕病情。
2.鋤草松土在新造淡竹郁閉前,根據現真相形,一般每年需鋤草松土2至3次。新造竹林容易繁殖雜草,與竹子爭取水分和養分,要實時舉行中耕松土,清除雜草。四月份竹園中的雜草較嫩,鋤后雜草易腐爛,需實時鋤草壓青,把嫩草鋤后壓入土中,可以起到滅草施肥的效果。第二次、第三次鋤草可劃分在六月、八至九月份舉行較好。鋤草可以削減雜草對水分、養分的大量消耗,有利于淡竹的結實生長。
3.科學施肥施肥也是削減淡竹根腐病的有用管理措施之一,能促進新竹生長,提早成林。秋冬季可對淡竹林施持效性的有機肥料,如廄肥、土雜肥、塘泥等,施有機肥料既能增添林地肥力,又可保持土溫,對新竹的鞭芽越冬很有利益。持效肥可在竹子周圍開溝或挖穴施用,也可于地面撒施,施后均需蓋土,一般每667平方米施用3000至4000千克。
春夏天可對竹林施用速效性化肥,如尿素、通用復合肥等,以滿足竹子生長的需要。可將肥料用水稀釋,然后直接澆灌在竹干基部周圍,以利竹鞭、竹根的吸收。也可撒施于竹林地中,然后松土或澆水,每667平方米施肥10至15千克,施肥后實時澆水,效果顯著。
4.藥劑防治在淡竹根腐病大面積發生時,化學防治仍然是不能缺少的有用手段。發病時,可用40%根腐寧1000倍液噴霧或澆灌病株,或用多菌靈粉劑噴灑或溶劑澆淋竹林地的方式來防治。用95%惡霉靈根部灌注淡竹病株,具有用果快、藥效高、持效期長的優點,能基本控制根腐病的嚴重危害,并能促進竹子密度增添、生長加速,對土壤微生物的生態環境也無損壞作用,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每年的六七月份是防治該病的較佳時間。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nt-geron.com/info/123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