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一邊高、清一色”有的路重新到尾一種樹
遮天蔽日的懸鈴木,交織成一條條“綠色隧道”。老城區云云,“味道”十足。新城區盲目照搬,效果卻是“邯鄲學步”。
南京市園林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新城區道路較寬,有足夠空間加以豐富,增添觀賞性更好的樹種。不外現在,這樣的資本沒能利用好。“例如在河西地區,不少道路重新走到尾,行道樹清一色的都是統一種樹。”此外,一些道路中心的“綠島”、“綠籬”也是“一邊高、清一色”。《計劃》以為,這種情況導致景觀單一,效果乏味。
“老城區,我們更重視文化因素,以對傳承下來的格局加以保護為主;在新城區,我們把生活恬靜度放在第一,例如新城區原本沒有懸鈴木,為了模擬老城,春來飛絮,對周圍住民來說成了一大困擾。”園林局相關賣力人告訴記者。
失衡
常綠植物種類過多“光照、景觀要平衡”
《計劃》的聚核心是樹木種類。專家觀測得出,南京道路上常綠喬木的種類數目偏多了。現在南京的行道樹綠化帶,常綠喬木與落葉喬木比例為2:5;道路兩側與中心分車綠帶上的比例為2:3。而合理比例為3:7。
灌木方面,常綠種類數目偏高的情況就更嚴重了。合理的比例,應該是常綠灌木與落葉灌木種數對半開。
常綠植物一年四季都保持葉片,它的景觀效果很好,而且對保持物種多樣性有益,但栽植過多、過密,就蓋住了陽光,影響周圍住民生活。落葉植物就是在一年中某個時間段,葉片所有脫落。這種樹種得過多,每到落葉季節,整條馬路就只剩光禿禿的枝椏了。“這也是《計劃》要解決的問題,常綠、落葉種數在合適的比例時,能滿足景觀與光照的平衡。”
計劃與思路
新老區分
老城區保護為主新城區樹木要更豐富
《計劃》指出,要加大老城區懸鈴木、進香河路水杉、北京西路銀杏等特色道路行道樹的保護力度,進一步凸顯“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林陰大道系統,延續主城范圍內毗鄰老城的重要道路和城市的重要軸線懸鈴木的栽植,展現南京特有的民國文化和懸鈴木林陰道文化。
在新城區控制懸鈴木的應用,適當增添欒樹、女貞、櫸樹、樸樹等適生樹種的應用,以豐富植物多樣性,營造多元化景觀。
劃分梯隊
三類樹種搭配香樟退出“一線”,降為“粉飾”
《計劃》為南京將來12年內道路綠化所采取的樹種,劃分了“三個梯隊”。“主干樹種”包羅雪松、欏木石楠、懸鈴木、銀杏(雄株)等24種。“這是應用數目較大的,它們都已經在南京的道路上大量栽植,景觀生態效果俱佳。”
“一般樹種”選定49種,它們的定位是“配合”與“粉飾”。數目必須限制在一定范圍內,配合主干樹種應用,根據自身顏色、高度,與主干樹種相互區別,豐富層次,給景觀加以粉飾。
“試用樹種”30種,它們適合在南京生長,但景觀效果還需驗證。
記者注重到,在現在南京部門道路邊大面積栽植的香樟樹,降格為“一般樹種”。上個世紀90年月,樹型優美的香樟,由于含有特殊的香氣和揮發油且具耐溫、抗腐、祛蟲等優點,南京的水西門大街、中華路、南湖路等都選它為行道樹,建鄴區、白下區和雨花臺區尤多。但每到降雪,常綠的香樟不得不以細長的枝葉肩負積雪重量。降雪量大時,折損頻發。園林部門不得不每兩年修剪一次,控制冠幅。“同時,喜酸的香樟樹并不適應南京堿性的土壤,比較容易生病蟲害。”
南京特色
增添市樹雪松、市花梅花南京椴也要擴容
《計劃》中特別點出增添雪松、梅花的應用,“彰顯濃郁的地方特色。”雪松是南京“市樹”,現在道路兩側比較常見。“市花”梅花數目不多,比較集中的有北京西路鼓樓段,“梅花樹不高,更適合與懸鈴木等配合應用。”
此外,尚有“南京椴”。這種可以長到20米的落葉喬木,生于斯、長于斯,葉子有類三角、類圓形兩種,能開出黃色花蕊、半透明花瓣的精細小花。“以南京命名的植物不多,南京椴的原產地就是南京。由于這個名字,園林專家多年呼吁,希望在南京增添南京椴的數目”。
因地制宜
統一條道路的不同地區綠化離開部署
這是南京市第一次出臺專門針對“道路綠地”的計劃。計劃根據道路的不同地區,進一步細分了人行道邊的“行道樹”、離開自行車道與機動車道的“兩側分車綠帶”、在機動車道中心的“中心分車綠帶”。三類地區的綠化,劃分舉行部署。
此前,南京市只有針對“城市綠地”樹種的計劃。將“道路綠地”與其他類型的“城市綠地”混淆在一起,就導致了名樹香樟在南京的尷尬遭遇。
這份綱要性計劃現在還在征詢大眾意見,市民可以在南京市計劃建設展覽館(玄武門)一樓計劃公示廳,以及南京市園林局網站、南京市計劃局網站查看計劃細則并提出自己的意見。計劃公示的截至日期為今年4月19日。
南京行道樹小史
古代路窄,無從綠化
根據《南京園林志》,南京道路栽植行道樹之始,可上溯至東晉,但古代除御道外,一般街道都極狹窄,縱然是清末南京建的第一條馬路(下關至鼓樓),亦僅6至9米寬,只能行人走馬,無從綠化。
第一批行道樹是懸鈴木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出現既寬暢又平展的現代道路后,道路綠化方成為城市綠地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門。道路綠地栽的第一批行道樹是懸鈴木、青桐和刺槐,懸鈴木引自上海法國租界,葉似梧桐,因而時稱法國梧桐(簡稱法桐),植于中山北路薩家灣段、中山東路、長江路、江蘇路及陵園大道。
60年月出現特色行道樹
南京形成15條林陰道,長34.9公里。在數目增進的同時,園藝程度亦相應提高,在有條件的干道上栽大喬木外,還配植小喬木、花灌木和花卉,一時出現許多各具特色的街道綠化。如玄武湖十里長堤的桃、柳,御道街的玫瑰,北京西路的丁香等。
80年月盛行“一起一樹”
上世紀80年月,在綠帶的植物設置上,采取大小喬木、花灌木、地被植物和草皮,針葉樹與闊葉樹,落葉樹與常綠樹夾雜設置,形成多層次、多色彩的優美復層綠化帶。并力圖街道綠化因街而異,各具特色,如以懸鈴木為主體的“法桐路”、以雪松為主體的“雪松路”,以及“香樟路”、“龍柏路”、“梅花路”、“槐樹路”、“楓楊路”等等。
寶貴花木上街
2021年寶貴花木上街,山茶、杜鵑、月季、梅花等30其中高等花品種16萬多株,陸續栽到行道樹下和干道旁。2021年以后,街道彩化、香化從干道向小街小巷生長。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news/25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