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桑樹根結線蟲病,又名桑根瘤線蟲病。對天下各國桑園都有某些影響。在我國的江蘇、浙江、山東、河北、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河南、四川、貴州、陜西、甘肅、安徽、廣東、廣西等省蠶區都有發生。除為害桑樹外,還寄生多種經濟作物和雜草。重要的寄主有花生、煙草、黃豆、綠豆、馬鈴薯、番茄、瓜類、紅麻、蔬菜、棉花、黃麻、碗豆、豆角、菜豆、蘿卜、辣椒。
1桑樹為害癥狀:
線蟲入侵桑根系組織后,不停吸收根系營養物,并排泄出一種排泄物(唾液)刺激根部細胞使變形增大,形成瘤狀物。據測定,此時桑根某種酶活性化,碳酸代謝非常,磷酸代謝大幅度增添。[3]根部的呼吸代謝非常,呼吸量大幅度增添。[3]根瘤多數呈球形,外表不規則,小如豆粒,大如雞蛋。初形成時呈黃白色,外面滑膩,較堅實,后漸變褐色,較后成玄色而腐爛。剖開根瘤,肉眼可見乳白色,半透明粒狀物,此為雌成蟲。
病株上部則顯示近似缺水等癥狀,樹勢虛弱、病株短小,生長遲緩,枝條少而仟弱,葉薄而少,葉黃,葉片萎縮,頂葉難開,產量降低,樹齡縮短等。嚴重發病時,葉色發黃,葉緣卷褶甚至干枯脫落,枝條終致逐漸枝萎而整株死亡。據測定,線蟲入侵不僅削弱桑樹生長、產葉量,葉子內卵白質含量也降低。一般桑苗栽植感病后2~3年顯著減產,4~5年大多枯死,嚴重時栽桑2~3年后長勢虛弱以致死亡。外洋govindaiah等人以為此病在熱帶和亞熱帶中較為嚴重,可使桑葉減產10%~20%,并影響葉質。[4]
除了由線蟲直接造成危害外,還將誘發和助長真菌病、細菌病和病毒病等其他病原所引起的危害;也可成為桑花葉病等病毒病原的前言。[3]
而用被桑根結線蟲危害的桑葉飼育家蠶幼蟲,顯著地削弱了絲腺重,進而影響繭絲量。[5]
2病原:
根結線蟲屬線形動物門,線蟲綱,側尾腺口亞綱,墊刀線蟲目,異皮線蟲科,根結線蟲屬。從日本各地的桑園土壤中星散出20種寄生線蟲:
1、蘋果根結線蟲(meloidogyne mali,itoh,0hsbimaet ichinohe)
2、北方根結線蟲(m.hapla chitwood)
3、花生根結線蟲(m.arenaria neal)
4、南方根結線蟲(m.incognita kofoid et white)
5、擬根結線蟲(meloidodera sp.)
6、針線蟲(paraty1enchus sp)
7、茶螺旋線蟲(helicotyblenchus erythrinae zimmermamn)
8、皺紋螺旋線蟲(h.dihystera cobb)
9、環線蟲(criconema sp.)
10、輪線蟲(criconemoides sp.)
11、大劍線蟲(xiphinema bakeri williams)
12、美洲大線蟲(x.. americanum cobb)
13、天香百合線蟲(x.. insingne loos)
14、大型劍線蟲(x.sp)
15、家山藥弓劍線蟲(parabichodorus porosus)
16、莖線蟲(ditylenchus sp.)
17、葉線蟲(aphelenchoides sp.)
18、矮化線蟲(tylenchorhynchus sp.)
19、短體線蟲(pratylenchus sp)
20、墊刃線蟲(ty1enchus sp)
其中前15種寄生于桑樹,并可給桑樹帶來某些影響,較后5種是否寄生桑樹則尚未明確。[3]而為害我國桑樹的線蟲有6種:
1、南方根結線蟲(m.incognita kofoid et white)
2、花生根結線蟲(m.arenaria neal)
3、北方根結線蟲(m.hapla chitwood)
4、蘋果根結線蟲(meloidogyne mali,itoh,ohsbimaet ichinohe)
5、瓜哇根結線蟲(meloidogyne javanica chitwood)
6、泰吾土根結線蟲(meloidogyne arenariathamesi chitwood)
其中廣東、浙江、江蘇等南方省蠶區發生花生根結線蟲和南方根結線蟲較多。北方根結線蟲則多分布在我國北方。
桑根結線蟲具有卵、幼蟲、成蟲三個發育階段。其中幼蟲又有4個不同發育齡期,成蟲牝牡異體。卵呈乳白色,長橢圓形或腎狀形,長72~100微米,幅30~45微米。卵藏于卵囊內,卵囊初為白色,后為褐色。一齡幼蟲在卵內發育,呈“8”形;破殼而出成為一齡幼蟲;二齡幼蟲呈線形,細小,頭尾尖細;長346~615微米,寬12~23微米,乳白色或無色透明。常游離于土壤中,伺機侵入新根,成為侵染期幼蟲。侵入后初始其口針和中食道球運動活潑,后活動削弱漸成頭莢形。繼而蛻成三齡幼蟲。此時牝牡可區分,雄體較窄,雌體較寬。再次蛻皮即成四齡幼蟲,雄蟲繼續變長,雌蟲長寬,性別逐漸顯著。再次蛻后變為早期成蟲。雄成蟲體長1.016~1.550毫米,體寬28~40微米。體細長,無色透明。雌成蟲體長0.36~0.85毫米,體寬0.40~0.56毫米、早期呈長頸瓶狀,后期鴨梨形,乳白色。一般可以按雌成蟲的會陰花紋特征判別種的不同。
3發病紀律:
3.1生活習性
桑根結線蟲在土層中的垂直分布,約有80%的幼蟲在0~40cm的土層。據1981~2021年浙江蠶研所測定,0~15cm線蟲占整個35m線蟲群體總量的70%,0~5cm土層的群體總量的26%,土層0~10cm占31%,20~30cm占15%,30~35cm占4%。在染病桑園的整年分布情況,從4月份始隨地溫的升高而變化。從5月~9月,為數目較多期,占74%,其中5月和9月是兩次高峰期,5月占整年的19%,9月占15%,從10月到第2年4月份線蟲群體呈直線遞降。[6]
桑的根結線蟲以成蟲、幼蟲、卵在病根殘體和病土中越冬。地溫11.3。c時,卵陸續孵化為—齡幼蟲,12。c以上時蛻皮為二齡幼蟲,先活動于土中,后侵入桑根,多從自然孔口或直接刺入,易從傷口和裂口侵入。重要為害根部皮層部門。侵入后以吻針直接刺吸并侵入中柱鞘內,中柱鞘細胞迅速膨大成大小胞,其周圍隨即膨大,形成根瘤。三齡雌幼蟲定居在內,雄蟲則仍能進入土壤。三齡幼蟲蛻皮成為成熟雌成蟲,常舉行孤雌生殖,也可經雄蟲交尾產卵。一般可產卵300~500粒,延續產2~3個月,卵產在膠質卵囊中,卵囊一端常露出根瘤外。雄成蟲常麋集卵囊內或周圍,交尾后即死去。根結線蟲在土壤中移動一年不跨越o.5公尺,重要通過土壤、水撒播染,具有人為耕作逐步擴大為害的感染特點。遠距離傳播重要通過病苗。
花生根結線蟲和北方根結線蟲一般一年發生3~5代。南方根結線蟲在廣東一年發少7代,因各地天氣不同而有不同。但往往世代重疊,難以撲滅。
2、致病力和抗性;
s.b.dandin等以發育到第二階段的幼蟲每株接種0,10,100,1000,10000個不等的幾個處理,發現每株接種10000個幼蟲可導致植物莖葉產量、含水百分率以及根、莖重顯著下降.[7]另據測定,每株實生桑或嫁接苗接種第二期幼蟲2500頭以上,則生長發育顯著受抑制,1年后30%~60%桑株枝死,以此比較,2~3年生桑株產葉量下降0%~20%。
南方根結線蟲在48。c水中浸20~30分鐘可所有死亡。病土中各蟲態在55~60。c環境中處理20分鐘,才能殺死。在0。c時,卵經11天,幼蟲經7天后就損失侵染能力,在-18~20。c經148小時以上低溫處理才殺死各蟲態。0。c時北方根結線蟲的卵有41%可在壤土中存活90天,而且有侵染能力。幼蟲可存活16天,爪哇根結線蟲的卵經11天,幼蟲經7天后損失侵染能力。
土壤濕度在20%以下時線蟲卵因受滲透壓影響,孵化緩慢,土壤濕度90%以上時,卵孵化受阻,幼蟲則因缺氧,行動緩慢。南方根結線蟲水浸三個月可全死亡。但雨水充沛的溫暖季節,則有利于線蟲傳播。[8]
3、發病因素:
發病的多少,輕重與苗木樹齡、土質、前作和管理程度有關。凡苗木帶病,則桑園感病多、病重。線蟲對不同樹齡桑樹均可為害,以2~5年生桑樹受害重。在丘陵地區,平原地區的砂壤土、粘壤土、肥土、脊地都有發生。較適宜的是沙土地,其次是壤質沙土,而粘土、石碴地則不適宜線蟲發生。陳琳娟等人觀測,病苗在粘土上栽植一年后,發病率和病情嚴重程度大幅度下降,病苗栽在粘性土壤5個多月后,新鮮根瘤數大幅度下降,到起苗出圃前,再侵染寄生的跡象也不再發生。前作如是桑、麻和蔬菜類作物,發病較嚴重;前作是花生、甘蔗、水稻或新荒地,則發病較輕。若管理程度高,桑樹抗性強,則不易發病,在已感染情況下,也可以使病情希望慢,植株能維持一定長勢。若管理程度差,病情易惡化,地上部生長不良,嚴重影響產葉量,甚至全株死亡。[8][9][10]
4綜合防治與利用;
僅依賴單一農業措施來舉行防治或單施藥劑也施展不了其應有用果,必須貫徹“綜合防治”措施來舉行防治:
4.1培育無病苗木
是防治本病伸張的重要措施,播種前檢查土壤中有無根結線蟲,較好選擇水稻田做育苗地。新種桑園要嚴格選擇無病苗栽植。
4.2改土增肥
改善土壤結構,積極締造根結線蟲不宜生計、繁殖的環境,加強桑園管理,提高桑樹抗性。農朝志等以為隔年秋苗比昔時春苗,深種比淺種的發病率低。經過加施有機肥和畝施石灰75公斤的改土措施防病效果好。[8]丁嘉榮等試驗以為,發病區桑株,提拳區桑葉產量比不提拳區高。重要緣故原因是根瘤線蟲在通氣良好土層生長,而通過提拳,一年生枝條發芽快,新根生長向深度生長,避開了根瘤線蟲的分布層。故減輕了線蟲的危害。而一次性比二次性提拳的枝條細,發芽率低,重要是水分、養分供應不上,更要加強肥水管理。[11]
4.3病苗處理
對感染桑根結線蟲有3個月以上生育期的病苗,可用48~53。c溫度水侵瘤根20~30分鐘,可有用地殺死根內線蟲。農朝志等測定,南方根結線蟲一經48c°熱水浸漬20~30分鐘,死亡率過100%。[9]但溫度不能跨越55°c,處理后要立刻散熱,以免影響桑苗成活。
4.4桑園輪作
發病嚴重的桑園,應輪作甘蔗、水稻、玉米、高梁等作物,經3~4年再種桑,在輪作桑園或間作桑園時應制止栽植易感病作物。
4.5藥物防治
防治根結線蟲病的藥劑,以往國內外常用的有二溴氯丙烷(dbcp)、滴滴(d—d)混劑、呋喃丹、棉隆、石灰、氨水、克線磷、桔水(制糖廢液)、茶籽餅、石灰氨等。二溴氯丙烷是較有用的殺線蟲藥,嚴重發病地畝施藥2~3公斤的,防不治效果達94%以上,畝施3.5~4公斤藥的,防治效果可達100%,經4個月舉行第二次觀測,各區防效仍達92%以上,如畝施藥4公斤區的防效仍可殺青100%。但因對人體有害而作為禁用藥劑。滴滴(d—d)在苗前施用有一定效果,由于藥源等問題使應用受到限制。而菜籽餅、石灰氨的防治效果不顯著。在苗地經頻頻犁耙曬土后,每畝用150kg石灰均勻撤布翻耕再行播種,防治效果可達74.3%,,而石灰來源和使用利便,經濟實惠,在許多蠶區普遍使用。畝施氨水100~150kg,開溝深15~18cm,溝距25~33cm,施后覆土壓實,阻隔l0~15天播種,防治效果良好。用3%呋喃丹每株桑樹施藥3g,有一定的殺線蟲效果。但殘毒較重,單株施藥1~3g,施藥后第10~40日內采葉養蠶,蟻壯蠶都顯示急性中毒癥狀。采第50日桑葉養蠶仍有部門中毒癥狀出現,甚至用施藥后第150天內的葉養蠶,仍有蠶發育不良,眠起不齊等癥狀。[6][8]
韋梅娟等用克線磷大田試驗效果注釋,用藥量12g/m2和18g/m2的防治效果劃分是93.8%和97.4%,用藥后40天采葉養蠶對蠶作無影響,施藥后18天采葉養蠶的產量略有下降。以12g/m2用藥的綜合效益較好。[12][13]
另據譚炳安等報道制糖廢液對桑根結線蟲有一定防治效果。施用后能使土壤中的桑根結線蟲2齡幼蟲大量削減,豈論在發病的桑園施用,照樣在病跡地施用后植新桑,均能降低桑樹發病死亡率,削減根瘤個數及有根瘤株數,提高桑樹的產葉量。[14]
作者: 田智得(廣西蠶業指導所 ,南寧530007)
參考文獻:
1. 鄭聲鏞,等. 桑樹病蟲害防治學m.農業出書社,1992,251—254.
2. 黃爾田編. 實用桑樹保護學 m四川科學技術出書社,1991 .106—114.
3.本通田車夫(日).線蟲與桑樹的生長發育j .蠶系技術,1982.
4. govindaia,等.對根結線蟲感染桑樹的談論(英)j. indian journal of sericulture ,l994 ,33(2):110—113.
5. paula,等.線蟲侵染的桑樹對家蠶生長和產絲量的影響(英)j. indian journal of sericulture,1995,34(1):18—21.
6. 秦俊,等. 浙江省桑樹根結線蟲病的發生、危害及藥劑防治劈頭試驗j. 蠶業科學,1985,(1):13—17.
7. s.b.dandin,等. 桑樹根結線蟲的致病力和產葉量的損失(印度)j. indian jounal of nematology,1993,21(1):52—57.
9農朝志,等.桑根結線蟲病的發生和防治研究 j.蠶業科學,1984(2):77—80.
10張會香,等.桑根結線蟲在安康地區發生情況簡報j. 陜西蠶業,1988,(2):14—16.
11陳琳娟,等.粘性土壤對桑樹根結線蟲的抑制作用j. 江蘇蠶業,1993(4):46—48.
12丁嘉榮,等.桑根結線蟲病農業防治的劈頭試驗j. 蠶桑轉達,1990,(1):52—53.
13章梅梅,等.克線磷防治桑根結線蟲j. 金華蠶業,1987,(3):12一l7.
14韋梅娟,等.克線磷對桑根結線蟲病防效及蠶體影響的試驗j. 蠶桑轉達,l987(4):36—37.
15譚炳安,等.制糖廢液防治桑根結線蟲病的研究j. 廣東蠶業,1996,30(3):27—29.
16邱國祥,等.病原線蟲防治桑天牛對家蠶平安性試驗j.廣東蠶業,1996,30(3):27-29.
17徐潔蓮,等.應用異小桿線蟲防治桑天牛的鉆研j.蠶業科學,1997(1):5-9.
18魏洪義等.桑皺鞘葉甲防治的鉆研j.江南農大學報,1999,4.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47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