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一種新的外來林業有害生物――刺槐葉癭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haldemann))最近已發現侵入我國河北省秦皇島市、遼寧省遼中縣等地,對刺槐樹(robinia pseudoacacia l.)造成嚴重危害。據調查,在春季剛展葉時,刺槐葉片受害率為20%~30%,9-10月時可高達100%。該蟲的幼蟲在刺槐小葉后頭沿葉緣取食,導致葉片組織增生腫大并沿側緣向后頭縱向皺卷,嚴重阻礙和影響了樹木的光互助用,造成樹勢虛弱。
刺槐葉癭蚊屬于雙翅目癭蚊科昆蟲,原分布于美國,近年來傳播到天下許多國家和地區,2021年在日本和韓國發現;2021年在意大利等幾個歐洲國家發現,以往在我國一直沒有紀錄。
刺槐葉癭蚊雌成蟲體長3.2~3.8mm;觸角絲狀,14節;鞭節各小節長圓柱形,中部稍縊縮,各小節上生有2圈長剛毛,基部1圈剛毛顯著長于近端部的1圈剛毛,但均比雄蟲觸角上的剛毛短。雄成蟲體長2.7~3.0mm,觸角26節,鞭節各節為球形和中部縊縮成倒葫蘆形的小節相間排列,球形與倒葫蘆形小節上均生有1圈長剛毛,剛毛中心混生有環狀毛,特化成倒葫蘆狀的小節基端小球形突上生有1圈環狀毛。牝牡蟲復眼大,險些占有頭頂大部門地區;胸部后頭有3個縱長形大黑斑,側面兩個黑斑向后延伸至胸部后緣,中部的黑斑僅后伸至胸中部;前翅發達,翅面上覆有很密的玄色絨毛,翅上僅具3條縱脈,第一條從翅基部發出,在翅前緣2/5處斜伸達前緣;第二條基部較弱,在翅2/5長度處后加粗而強壯,一直伸達前翅外緣;第一條與第二條縱脈在翅基部1/3長度處有1斜脈將兩條脈相連;第三條縱脈近于翅后緣著生,在翅后緣2/5處下彎,伸達翅后緣;后翅特化成平衡棒,其端部顯著膨大。雄腹部后頭黑褐色,外生殖器顯著膨大而外露于腹末。雌腹部桔紅色,比雄性顯著粗壯,腹末稍尖,生殖器不外露。足細長,均顯著長于體。該蟲的幼蟲體長2.8~3.6mm,紡錘形至長橢圓形,乳白色至淡黃色;前胸腹面中心具1呈叉形的劍骨片,褐色;幼蟲生有9對氣門,劃分著生于前胸、腹部1~8節后頭兩側。該蟲的蛹體長2.6~2.8mm,淡桔黃色,翅、足等附肢粘連,位于蛹體腹面,但與蛹體星散,下伸達蛹體長的3/4處;腹部2~8節后頭每節基部生有1橫排褐色刺突;頭頂兩側各生有1個深褐色的長刺,直立而伸出于頭頂。
刺槐是我國十分重要的造林綠化樹種,在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等方面作用偉大,一旦該蟲發天生災,必將造成重大損失。因此,各地必須高度重視,提高小心,注重搞好監測。同時,要抓好預防工作,造林時注重保護林下植被并通過松土、培蔸等措施殺死土中幼蟲。一旦發現刺槐葉癭蚊危害情況,要立刻逐級上報,并采取有關措施,如剪除和焚毀受害枝葉,在刺槐未展葉時于樹冠噴施藥劑等,防止擴散伸張。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47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