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泡桐嬌駝蹺蝽以若蟲聚集嫩梢、嫩葉吸食汁液為害,受害嫩枝流出褐色粘液,逐漸萎縮,遏制生長。嫩葉受害后,呈現褐色小點,導致葉片萎縮不能正常展開,或展開后在黑點處割裂。
1、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3.5-4.2毫米,體狹長,黃褐色或灰褐色,形似大蚊。頭頂圓鼓,向前伸。頭部至胸部腹面呈玄色縱紋。觸角褐色細長,第1節端部膨大,第4節紡錘形;結尾為白色,各節具玄色環紋。黃色喙,伸達后胸足基節之間。前胸背板發家,向上隆起,具粗拙點刻,后緣中心及側角上有3個顯著的圓錐形突起。小盾片彎曲呈直立長刺。后胸兩側各具一個向后彎曲的長刺。足細長,其上具玄色環紋,各足腿節頂端膨大呈棒狀。前翅黃白色,膜質透明,有紫色閃光。腹部紡錘形,黃綠色,不和具玄色斑塊。
卵:長0.6毫米,寬0.2毫米,長橢圓形,頂端有兩個突起,外貌有縱行刻紋,乳白色至黃白色。
若蟲:共5齡。老齡幼蟲體黃綠色,細長,腹部中間膨大,端部尖細,稍向背上翹起,結尾玄色。觸角和足細長,各節上均具玄色輪紋。翅芽泡狀,結尾灰玄色。
2、產生紀律
嬌駝蹺蝽有世代重疊現象,1年產生3代。以第3代成蟲在苗圃、林地四周地埂、雜草和落葉下越冬。翌年4月上旬開始勾當,泡桐萌芽后取食幼芽嫩葉危害。成蟲在夜間羽化,5-7天即行交配。成蟲不生動,較不變,嚴重吃驚逃飛苗下,多在均在苗木上部的大片葉子不和取食勾當,中部次之。
4月開始產量卵,卵單粒,將卵散產于植株上部葉子不和主側脈間的毛茸中,或不和邊沿處。剛孵化的若蟲在葉柄四周棲息。2齡若蟲較生動,多會合在苗木幼嫩梢的頂端或嫩葉上取食,3齡后稍有分手,可在葉子、葉柄上等處勾當。4月上旬越冬代成蟲飛到泡桐大樹上危害,4月下旬又飛到大田泡桐幼苗上危害;5月至6月上旬為第1代成蟲和若蟲危害高峰期;7月中旬呈現第2代若蟲高峰;8月中、下旬呈現第3代成蟲高峰。9月份今后,成蟲逐漸轉移到苗圃、林地邊沿的小樹葉片上。品種中蘭考桐、秋葉桐危害重,白花桐、川泡桐次之,臺灣泡桐、米氏泡桐較抗蟲害。嬌駝蹺蝽的天敵有草蛉、螞蟻等。
3、防治要領
(1)掩護和操作天敵。
(2)因地制宜的選擇較蟲品種栽培,加強栽培打點,加強樹勢,提高抵擋力。團結冬耕,排除地面落葉、雜草,沒落越冬成蟲。
(3)化學防治在5月中旬即第1代若蟲產生盛期之前,噴灑20%殺滅菊酯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50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或90%敵百蟲晶體1000倍液。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46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