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一)概述
學名 Poplar mosaic virus(PopMV)
異名 加拿大楊花葉病毒Canadian Poplar Mosaic Virus
Poplar Mosaic Virus(PMV)
Poplar latent virus
分類職位 麝香石竹潛隱病毒屬Carlavirus1
分布
國內 山東省荷澤市(牡丹區、東明縣),臨沂市(沂水縣),淄博市(沂源縣),德州市(德城區、陵縣、齊河縣),濟寧市(嘉祥縣、汶上縣、微山縣、魚臺縣、金鄉縣、梁山縣),青島市(即墨市、萊西市、膠州市、膠南市、平度市);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新鄉市(封丘縣、長垣縣)、焦作市(沁陽市、泛愛縣)、商丘市(民權縣)、周口市(西華縣、商水縣、扶溝縣、太康縣),濮陽市(濮陽縣),許昌市(許昌縣),南陽市(內鄉縣);湖南省常德市(安鄉縣、漢壽縣);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戶縣、周至縣),咸陽市(楊陵區、武功縣);甘肅省嘉峪關市,白銀市(平川區),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臨潭縣);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靈武市)、中衛市(市轄區)。
外洋 日本、韓國、印度、土耳其、坦桑尼亞、比利時、盧森堡、保加利亞、奧地利、丹麥、德國、法國、荷蘭、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前南斯拉夫、俄羅斯、匈牙利、英國、愛爾蘭、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委內瑞拉等。
2 寄主植物
楊樹花葉病毒的自然寄主為楊樹Populus spp.,包羅黑楊派和青楊派的美洲黑楊Populus deltoides、黑楊P. nigri、萊比錫楊P.× canadensis cv. ‘Leipzig’、健楊P. × canadensis cv. ‘Robusta’、I-214楊P. × canadensis cv. ‘I-214’、I-262楊P. × canadensis cv. ‘I-262’、沙蘭楊P. ×canadensis cv. ‘Sacrau-79’、毛果楊P. trichocarpa等。另外,楊樹花葉病毒自然宿主普遍,人工接種可侵染20種雙子葉植物。
常用的診斷寄主包羅煙草Nicotiana megalosiphon、三生煙N. tabacum ‘Xantbine’、麥格隆熄豐煙N. megalosiphon、心葉煙N.glutinosa、三月花葵Lavatera trimestris、曼陀羅Datura stramonium、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莧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黃瓜Cucumis sativus、碧冬茄Petunia hybrida、豇豆Vigna sinensis等植物,豇豆也可用作病毒測定寄主。
3 經濟重要性
楊樹花葉病毒病是一種天下性病害,重要危害幼苗、幼樹,致使幼苗高生長、徑生長受阻,幼樹生長量至少降低30%。嚴重發病的植株木料結構非常,密度和強度降低,使用價值降低。一旦發病很難防治。該病較早于2021年在保加利亞的香脂美楊Populus balsamifera上發生,到20世紀60年月發現有50余各種植的楊樹種或雜種可感染此病毒。此病普遍分布于歐洲楊樹栽植區,并在許多地區造成嚴重的病害。此病于2021年隨引進的Havard(I–63/51)、Lux(I–69/55)和Onda(I–72/51)等意大利品種的種苗(插條)而傳入我國。現在,在我國局部地區造成危害。
4 癥狀與病原物形態
該病初期于6月上、中旬在有病植株下部葉片上出現點狀褪綠,常聚集為不規則少量橘黃色黑點,至9月份,從下部到中上部葉片呈顯著癥狀。邊緣褪色發焦,沿葉脈為暈狀,葉脈透明,葉片上小支脈出現橘黃色線紋,或葉面布有橘黃色黑點;主脈和側脈出現紫紅色壞死斑(也稱枯斑)。葉片皺縮、變厚、變硬、變小,甚至畸形,提早落葉。葉柄上可見紫紅色或玄色壞死黑點,葉柄基部周圍隆起。頂梢或嫩莖皮層常破碎,發病嚴重植株枝條變形,分枝處發生枯枝,樹木顯著生長不良。高溫時葉部隱癥。
基因組單分子單鏈RNA,正鏈,2.7MD。衣殼卵白分子質量32×103 u。病毒粒子線條狀,(600–1000)μm ×(10–14)μm,核衣殼為螺旋狀,無包膜。分為加拿大株系、荷蘭株系和德國株系。
該病毒有耐高溫的特征,致死溫度在75–80℃,稀釋限點10-5,體外存活時間不跨越7 d(以病毒粗提液在室溫下保留),沉降系數為。
病毒與同屬的忍冬潛隱病毒Honeysuckle latent virus(HnLV)有血清關系,但與同組的其他病毒無血清學關系,如豌豆線條病毒Pea streak virus(PeSV)、馬鈴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馬鈴薯M病毒Potato virus M(PVM)和菊花B病毒Chrysanthemum virus B(CVB)等。
5 發病紀律
據調查,在北京地區一般6–7月病害開始發生,8–9月病情生長較快。在長江流域,扦插苗于4月尾零星發病,6月中旬大量發生,當夏天氣溫升高到32℃以上時,病樹癥狀隱潛,秋季氣溫降低后癥狀又展現出來。
楊樹的不同種、雜交組合或無性系對此病毒的抗性不同很大。抗病性判定效果顯示,抗病類型顯示出對病毒的免疫,雖然接種時可引起葉綠體細胞的畸形,但在組織中檢測不到病毒粒子,耐病類型可感染病毒,但不顯示癥狀或癥狀很輕,感病類型則顯示出顯著的葉部癥狀和生長衰退,病組織中含有較高濃度的病毒粒體。一般來說,黑楊派受害較嚴重,而青楊派受害較輕。
病毒對楊樹的影響和樹齡成反比,即樹齡越小癥狀越重,造成的損失也越大。干旱貧瘠的地塊,特別是多年重茬地發病嚴重,而土壤肥沃濕潤地段則發病較輕。
6
傳播途徑
該病在自然界可通過種條和根部自然接觸傳播。在沒有有用檢疫手段的條件下,人為調運種條是較重要的傳播方式。病樹與健樹的根部接觸傳病雖然已被實驗所證實,但這種方式在病害盛行中的作用尚缺乏深入了解。
楊樹花葉病毒的致死溫度在75–80℃,溫度條件不能成為其在我國擴散伸張的限制因素。長江以北許多地區和長江以南部門地區是我國楊樹重要栽植區且在一些地方已有該病的發生,因此,楊樹花葉病毒病在我國可能發生的范圍較大。
8 防治措施
在產地檢疫中,發現疫情,應對病株噴施0.1%–0.3 %硫酸鋅溶液,用藥量為0.75–2.25 kg/hm2。或將感病植株周圍1–3 m范圍內的植株所有拔除銷毀。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42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