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盆景文化史》摘輯中國植物盆景文化史(上)
漢代我國開始出現盆景,魏晉南北朝時期為植物盆景的形式初期,而植物盆景的生長則始于唐代。
一、生長初期的唐代植物盆景
唐代(618-907)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期的郁勃期間,其政治、經濟、文化都比以前有了更高的成就和生長,并顯示出一定的期間特色。唐代領土的遼闊和對外的影響,遠遠跨越以往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它與臨近各國成立了親熱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封建文化也比過去有更大的成就。在這種歷史文化背景下,中國園林的生長相應地到達了全盛的事態,花木種植與盆景藝術的生長時期也已來臨(圖1)。
通過研究繪畫與文獻史料可以得知,盆景已開始在唐代宮廷和民間盛行,與植物盆景相關的名稱有“盆池”。盆池有兩種寄義:一是指庭園中類似盆口大小的小水池;二是指埋盆于地,在盆中盛水,或種水生植物,或放養小型水生動物而形成的庭園擺飾品。后者即屬盆景范圍。唐代詩人遺留有多首頌詠盆池詩篇,可見當時庭園中擺飾盆池之風非常盛行。據研究,盆池重要有下列類型:

1.盆池中種荷花(Nelumbonuciera)、浮萍(Lemna minor)以及水稻Oryza satiVa)等水生植物,相當于當今的缽蓮等,這種類型占當時盆池的大部門。
2.盆池中放養或自生魚類、田雞等水生小動物,增添了盆池的生氣,別有一番情趣。
3.盆池雖小,但它可以顯示大自然廣漠的景觀。
從上述分解可知,盆池作為中國盆景低級生長階段的原始類型之一,常被部署于庭園中的重要位置舉行觀賞,它已成為中國庭園藝術的組成部門之一,而且一直撒播至今。
二、生長期的宋代植物盆景
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時期,中國的封建社會到達了發育成熟的田地,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在我國歷史上都占有重要職位。
在宋代,植物盆景、盆栽除了繼續使用唐代時已有的盆池外,還開始使用盆花、盆中花、盆草、盤松、盆窠、窠兒以及“盆+植物名”與“盆中+植物名”的相關名稱和命名法。
1.盆景
清代曹溶編輯的《學海類編》(集余五?考證)中收錄的蘇軾(1036-1101)的《格物粗談》中紀錄有:“芭蕉初發分種,以油簪橫穿其根眼,則不長大,可作盆景。”這是筆者所查到的我國文獻中第一次出現與使用“盆景”一詞,說明“盆景”一詞在我國至少已經有了900年的使用歷史。圖2中盆景即是當時盆景作品的寫照。
2.盆池
由于宋代園林名目的強化和和各種藝術手段完善的程度都遠遠高于中晚唐,因此,盆池所包羅的內容較唐代有所增添,顯示的意境進一步深邃。
宋代盆池顯示的內容,除了比唐代的有所增添外,還開始在盆池中栽植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
3.盆花、盆中花
盆花,指盆缽中栽植的花木,與廣義的盆栽一詞寄義靠近,包羅當時的樹木盆景和一般的盆栽花木。在文獻中已發現了兩首宋代詠頌盆花的詩。
(1)許??《小盆花》詩中的盆花與盆中花 許??的《梅屋稿》中有一首題為《小盆花》的詩,形貌了盆花迎春怒放的情景。
小盆花
小小盆中花,東風隨分足。
花肥無勝紅,葉瘦無久綠。
心傾幾點香,也飽游蜂腹。
大盛必易衰,荒煙鎖金谷。
詩的題目與詩的第一句中劃分出現了盆花與盆中花的詞語。
(2)蘇東坡詩中的盆花明代萬歷三十五年(1607)王圻刊本的《三才圖會》中載有:
第十六尊者:橫如意跌坐,下有童子發香篆,侍者注水花盆中。頌曰:
盆花浮紅,篆煙繚青,無問無答,如意自橫。
點瑟既希,昭琴不鼓,此間有曲可歌可舞。
詩底題名是眉山蘇軾(圖3)。
香篆,指香爐的煙。本詩的第一句中也出現了盆花一詞,證實北宋時已經開始使用盆花一詞?!芭杌ā敝两袢员皇褂茫f明此詞已有900年以上的應用歷史。盆中花與盆花的涵義相同。


4.盆草
宋代黃休復所撰《茅亭客話》,共十卷,匯總了蜀中的軼事趣聞。其中有“蜀人每中元節多用盆盅生五谷,俗謂之盆草,盛以供佛”的紀錄。道家以陰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舊時道觀在這一天作齋醮,僧寺作盂蘭盆齋??梢?,宋代開始在盆缽中栽種五谷類供養神佛,并稱之為盆草。出現于宋代的盆養石菖浦類也屬于盆草一類。盆草是為了顯示山野草木景觀,在盆盅中藝術地栽植各種花卉小木類的盆栽山野草的原始品。該類盆栽山野草,在日本又稱為下草。
5.盤松
宋代進一步生長了唐代文人瀏覽、種植小松的風習,開始觀賞盤松。盤松,在樹齡上比小松更古老,在姿形上比小松更奇異。盤松的寄義為:①千頭萬緒的老松;②由人工技術加工而成的松樹盆景
6.盆窠、窠兒
南宋社會清閑、經濟生長,保障了首都臨安(今杭州市)文化的生長。同時,臨安的宮廷與民間也大量擺飾盆花與盆景,當時的盆景被稱為“盆窠”、“窠兒”。
7.“盆+植物名”與“盆中+植物名”的命名法
從宋代開始,已經比較普各處采取一種常見的命名法,即在盆栽花木配盆景植物名稱之前冠以“盆”或者“盆中”等字,組成“盆+植物名”或者“盆中+植物名”的形式,以此來稱謂盆栽與盆景。這種命名法一直沿用至今。
三、維持期的元代植物盆景
元朝(1206―1368)的統一,結束了宋、遼、金等幾個民族政權分立的事態,使農作物和農業技術在天下范圍內普遍的交流成為可能,而且出現了編寫農書的民俗,在較短的時間內出書了多部農書,其中較聞名的是司農司《農桑輯要》、王禎《農書》和魯明善《農桑衣食撮要》三部。與此相反,元朝不僅沒有編寫過一本有關花譜類的觀賞消遣書,而且在綜合性農書中也盡管對花木避而不談,其緣故原因是漢人在元朝的殘暴統治下,很少有玩物瀏覽的閑情雅興。
在這種政治、文化背景下,漢族文人、士醫生的社會職位低下,仕途慘淡,促使了其中的一部門隱于山野與鄉村。隱居生活為他們提供了一定的玩賞花木、盆景的條件。因此,處于生長熱潮的宋代盆景在進入元代后,并沒有中止,但也沒有大的生長,只是維持了盆景的種植與觀賞。元代王德信的《巧妙全相注釋西廂記》一書的插圖中,多次出現了擺飾于庭院的盆景、盆栽(圖4),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元代貴族庭園中陳設盆景的情況。
1.些子景
元代的些子景雖然體量不大,但所顯示的內容卻許多。元代,“些子景”成為盆景的代名詞。圖5中的松石盆景即為元代盆景的代表作。
2.盆內花樹、盆花樹
元代佚名矚家必用事類全集》是一種日用百科全書性子的通書,全書以“天干”吩集?!缎缂窞檗r桑類,分種藝、種藥、種菜、果木、花木、花卉與竹木六項。其中有《種盆內花樹法》一節載曰:“凡種盆花樹,必先要肥土。”
文獻題名與內容中先后出現了“盆內花樹”與“盆花樹”的名詞。“盆內花樹”與“盆花樹”指栽植于盆器之中的花卉樹木,包羅了現在的植物盆景與盆栽花木。兩者可能由宋代所用“盆花”、“盆中花’,演變而來,為明代“盆樹”一詞的出現奠基了基礎。
3.盆池
盆池,在以前的唐、宋兩代指盆中盛水,或栽植水生花卉,或放養魚蟲而形成的觀賞品。元代時,把盆景也稱作盆池。
4.盆檻之玩

《竹譜詳錄》卷七《夾竹桃》節紀錄:“夾竹桃,自南方來,名拘拿兒,花紅類桃,其根葉似竹而不勁,足供盆檻之玩?!蔽闹小芭铏懼妗睘榕柚性灾不竞笮纬傻挠^賞品,相當于現在的盆植、盆栽,與明代時把盆植、盆栽也稱作“盆玩”的寄義相同,“盆玩”一詞可能由“盆檻之玩”演變而來。
5“盆+植物名”的命名法
元代延用了宋代“盆+植物名”的命名法,如以“盆梅”為題的詠梅花盆景詩有《盆梅》(馮子振?釋明本《梅花百詠》,《和盆梅》(馮子振?釋明本《梅花百詠》),《盆梅》(韋硅《梅花百詠》;以“盆竹”為題的詠竹類盆景詩有《盆竹》(善住《谷響集》)等。
參考文獻:
[1]諸橋轍次.大漢和辭典(卷八)[M].東京東京大修館書店,1967.136.
本文節選自李樹華著《中國盆景文化史》,中國林業出書社2021年9月第一版,原書責任編輯何增明。